院内新闻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新闻通告 > 院内新闻 > 正文

【北京师范大学校本部交换生项目系列报道】第三周周记
发布时间:2016-04-11浏览次数:

一直都很憧憬北京,无论周围有多少人说着他的缺点,论着他的不足。即使是踏上了这片土地,一个月来不断地感受着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差异,也依然不变最初的憧憬,更加感激能有来本部交换的机会,让我更爱这个城市。

京腔

“北京哪里好玩?”

“北京人就很好玩啊!”

说起北京人就想到他们那一口京腔,公交车上给你指座位的老奶奶、公园里自荐充当解说员的大爷、出租车里喜欢啥都侃侃的大叔、恨不得亲自带你走一回的指路人,都操着一口京腔特别热情特别亲切,也特别有意思。

上三里屯德云社听一场纯北京味儿的相声最能体会京腔的妙处了。

人生第一场现场相声,听着逗哏段子里的北京,看着北京人独有的逗趣。听的时候就在想,有机会得找个茶馆听听,还有老人在说书的那种茶馆,一定比在学院听历史课更有浓郁的人情味。京腔京韵的北京人,不同于南方的精致,怎么看都像一部部毛边纸的线装书,都像老舍的小说。身边是书中的“布衣北京”,也是书中只要一出门,仿佛就把他们个人生活的小算盘忘在脑后或锁进家里的抽屉里,然后以一种高瞻远瞩、富责任感的社会形象出现的北京人,让人想起林语堂用洋洋洒洒的文字赞美的“老北京的精神”。

春天

三月到四月,短短一个月我们眼中的景色从满目的枯木变成鲜花绿叶,老舍写了《济南的冬天》,又有没有人描述过北京的春天呢?都说广州是花城,在花城中生活了十多年的我们却被传言中干燥的、灰蒙蒙的北京的春天震撼到了。各种种类的花一批批的开,枝干在鲜花败落后冒出绿芽,柳絮像下雪一样满天飞,我们惊叹着原来北京的花可以这么多,可以美得这么不真实。

厚重

来北京之初,本部的老师嘱咐我们好好感受北京的“厚重”,我们一开始还把这两个字当成玩笑挂在嘴上,之后才渐渐感觉到北京的厚重在于他的文化积淀、在于他的历史沉淀、在于他政治文化中心丰富的机会、在于每一个有故事的“北京人”。

北京很大。兜兜转转一个月,把有名的地方逛了个七七八八,一看地图才发现我们的活动范围基本还是在海淀区里。

北京很繁华。在太古里瞎逛的傍晚不禁感叹这里的奢侈,转眼又是中关村的精英范儿。

北京很矛盾。高楼林立在一片,胡同小巷又在一片,有些只是隔了一条马路而已,社会精英和街坊邻居对立又无缝衔接,为首都的现代化大都市之姿骄傲却也很遗憾还没见到传统的四合院。

在某个周末的下午听一场老爷爷的讲座,从地铁一号线说开去。北京有故事的地方太多了,沿着一条线路玩一天也玩不完,一个站名也许就是某个民谣歌手的歌名,一个地名也许就是小说里故事发生的地方,后海那么多歌手也许里面就有未来的明星,更别提天安门、北海公园、故宫、颐和园等等说不尽的美景和说不尽的故事。也好羡慕北京有那么多有意思的讲座、那么多有意思的演出、那么多展览,羡慕这里的老人家比年轻人还要有活力,有足够多的时间和足够年轻的心去享受这一切。

这里不经意的一家咖啡馆,开门便是另一个世界。

这里不起眼的一个学生,上台便散发着光芒。

这里小胡同的一位大爷,开口便是老北京历史的点点滴滴。

这里有着一口不流利中文的留学生,满怀对中国文化的热爱。

这里大大小小的古迹到处都是,指不定哪个就有上百上千年的历史。

这里有机会,让你坐在录影棚看电视节目的录制。

这里有机会,让你听业界大咖的漫谈讲演。

这里有机会,让你坐在国家大剧院看一场音乐会。

这里有机会,让你体验你所想体验的。

到最后发现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定义北京,因为说的最多的那些词都太官方、太冷漠。我所见的北京,是有很多缺点也有更多不可替代之处的北京,是有血有肉的北京,是布衣卿相的北京。

北京,是我心中“一国首府”的样子。

这里的一切都有他们的故事。

我们,又能否留下自己的痕迹。

上一条:管理学院召开校际交流学习项目分享会

下一条:管理学院举行2016届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